张家浩,永利yl23411集团官网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永利yl23411集团官网教工第一党支部副书记,建筑历史教研室主任,福建省城乡建筑遗产保护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89年1月出生,籍贯山东省潍坊市。2019年1月毕业于天津大学永利yl23411集团官网建筑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19年5月至今在永利yl23411集团官网建筑学专业任教。从事建筑遗产信息管理、病害监测及保护技术相关研究,带领学生深入遗产保护实践一线,致力于保护侨乡优秀建筑遗产,推进乡村振兴。
建筑遗产守护先锋
建筑遗产作为城市历史的重要一部分,张家浩同志一直在探索保护的路上做出自己的努力。自2019年1月建筑学博士毕业之后,他便投身于永利yl23411集团官网建筑学专业任教,一直致力于建筑遗产保护的前线。2020年以来,先后主持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福建省级面上项目1项、厦门市青年创新项目1项,课题内容聚焦文化遗产信息管理平台开发与保护技术研究。他从事建筑遗产信息管理、病害监测及保护技术相关研究,带领学生深入遗产保护实践一线,致力于保护侨乡优秀建筑遗产,推进乡村振兴。
建筑遗产保护作为一项重要而又复杂的工作,需要多方共同的努力。作为理论层面的一砖一瓦,张家浩同志能够立足于历史成果,深入实际项目,不断吸收新技术与新理论,通过学科交叉,和课题组一同进行技术攻关。将地理学、测绘学、材料学的相关研究理论与方法应用于闽南地域性遗产保护技术的研究中,发表了数篇高质量学术论文,多年来,在个人的岗位上持续且专业地发挥自己特长。
持续培养古建英才
在科研前沿探索的同时,张家浩同志也致力于将知识传播出去。作为一名基础教师,他深耕学生教育工作,每学年高达334课时。面对建筑学的新学生们,他也总是一遍遍耐心地教导建筑历史、建筑测绘相关实践,在泉州、厦门鼓浪屿及土楼的建筑遗产保护中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对面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张家浩同志在传承的基础上积极进取,带领研究生多次参与大型会议,在实际建筑遗产保护项目工作之中,学会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又在实践之上将理论深化。
每年的建筑遗产测绘调研教学工作中,他总是顶着40度高温的烈日行走在每一栋建筑之中。由于侨乡地区的历史文化丰富,当地建筑遗产形成了多种类型,在不同时期展现了不同的闽南地域性的文化特色。因此,每一次的建筑遗产测绘调研教学工作,他在教导学生遵守基本测绘准则之外,还细心指导了如何依据每一栋建筑的类型,以及它们自身不同的特点,做出更具有针对性的测绘,争取记录独属于每一栋建筑遗产的属性信息,为闽南建筑遗产保留鲜明的每一笔。

凝心聚力共筑美好
作为永利yl23411集团官网教工第一党支部副书记,张家浩同志基于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工作理念,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和地方需求,助力福建省乡村振兴与遗产保护工作。他作为主创人员参与侨乡建筑遗产保护修缮项目“张水群宅保护修缮工程”,被评为厦门市示范项目。
建筑遗产在时间长河中的逐渐褪色衰败,又在一次次的修缮保护中被重新赋予生机。他认为对建筑遗产的保护探索,不只是为了将建筑遗产的文化保存,还更多的是要将优秀建筑所代表的文化底蕴传播出去。
因此他总是第一线参与闽南侨乡建筑遗产、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地等的保护修缮工程实践,与政府主管部门、遗产建筑使用人、施工单位密切交流,在满足建筑遗产使用需求的同时,探讨保护与合理利用结合的可能性。施工中也保持了深度介入,在参与的集美区后垵红楼修缮项目中,他曾提出:“结合我们修缮的一些项目,整理出整个乡村文化的软实力文脉,包括它未来策划的一些策略,和本地一些研学的团队合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我们厦门本地乡村的一些好的文化建筑遗产。”

将论文书写在侨乡大地上,不仅仅是推进了闽南侨乡建筑遗产保护的进程,更多是将论文实践在侨乡大地的每一栋建筑遗产之中。延续侨乡历史文化,在不破坏历史信息的情况下,更多保存独属于侨乡的建筑文化。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出更多的努力,更快的进程,将珍贵的建筑遗产保护与发展,同时也不断教育出更多的传承者,不论以何种方式,何种身份参与进建筑遗产保护这个庞大的工作之中。书写是一种方式,也是一种延续的形态,建筑遗产作为大地之上凝固的历史文化,希望通过每一个保护人不同的“书写”将它们代代延续。